材质尺寸:
绢本 轴 青绿 55.9×81厘米
钤印:
收传印:鉴藏宝玺:乾隆御览之宝,嘉庆御览之宝,嘉庆鉴赏,石渠宝笈,三希堂精鉴玺,宜子孙,宝笈三编,避暑山庄;收传印记:濠梁胡氏,相府图书,子长,项笃寿印,丹诚,珍秘,宜尔子孙,真赏,琴书堂,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,公,信公珍赏,会侯珍藏,阿尔喜普之印,东平,辽西郡图书印;
著录书籍:
石渠宝笈续编(养心殿),第九册,页4397; 故宫书画录(卷五),第三册,页12; 故宫书画图录,第一册,页39-40
参考书目:
1.陈阶晋,〈唐人明皇幸蜀图〉,收入王耀庭、许郭璜、陈阶晋编,《故宫书画菁华特辑》(台北:国立故宫博物院,1987年初版,2001年再版),页50-51。 2.王耀庭,〈唐人明皇幸蜀图〉,收入王耀庭编,《青绿山水画特展图录》(台北:国立故宫博物院,1995年七月初版一刷),页76。 3.陈韵如,〈(传)唐人明皇幸蜀图〉,收入林柏亭主编,《大观- 北宋书画特展》(台北:国立故宫博物院,2006年初版一刷),页147- 151。 4.〈唐作者佚名明皇幸蜀图〉,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,《名宝上珍》(台北:国立故宫博物院,1995年初版一刷),页197。 5.陈韵如,〈〈明皇幸蜀图〉画意与风格的思考〉,《故宫文物月刊》,第273期(2005年12月),页30-39。 6.李霖灿,〈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断代研究〉,《故宫季刊》,第十三卷第二期(1978年冬),页25-40。 7.李霖灿,〈故宫博物院的名画宝藏(下)〉,《故宫季刊》,第十四卷第一期(1979年秋),页77-92。 8.李如珊,《台北故宫本《明皇幸蜀图》研究》,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,2006年。 9.杨元铮,〈谈耿昭忠与安岐的两方”珍秘”印〉,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,总第141期(2009年第1期),页60-63。 10.陈阶晋,〈唐人明皇幸蜀图〉,收入蔡玫芬主编,《精彩一百 国宝总动员》(台北:国立故宫博物院,2011年九月初版一刷),页238。 11.赖国生;〈院藏高剑父山水图赏析〉,《故宫文物月刊》,第356期(2012年11月份),页116-126。; 伪好物-16~18世纪苏州片及其影响,页52-55。
简要介绍:
清宫收藏目录中原标此作为「宋人关山行旅图」,但学者依据苏轼《东坡题跋》等宋代资料,而改为今名,并推测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幸四川之故实为画作主题。 画中山体的青绿设色与石质峭峰造型,确有唐代之源头,但其华丽而细致之敷染及精谨的线条运用,却显示出十一、二世纪仿本的特质。它的山体结构尤其接近出于十世纪末的《秘藏诠》版画中的山水。据文献所记,宋初四川亦多从事此风格,而被误认为唐代李思训作品者,今本是否属此,值得考虑。无论如何,此作代表著北宋对古典传统的继承,十分具有重要性。(20061206);
天宝十四年(755年)安禄山举兵造反,陷长安,明皇幸蜀避之。画中著朱衣者即明皇,骑三騣照夜白,出栈道飞仙岭下,乍见小桥,马惊不进。笔法精劲工细,青绿设色,绚灿华丽。有学者认为本幅系宋人据旧稿摹绘者。

明皇幸蜀图轴 唐 李昭道 台北故宫博物院
出浴,埃德加·德加
上一篇
2021-09-11
莘莘学子心,难忘恩师情|巨明教育2021年教师节学生专访
2021-09-11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