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瑞清书札欣赏《致小川书札》

李瑞清书札欣赏《致小川书札》

李瑞清(1867-1920),名文洁,字仲麟,号梅庵、梅痴、阿梅,自称梅花庵道人,喜食蟹,自号李百蟹,入民国署清道人。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(今属进贤县温圳)人。清末民初诗人、教育家、书画家、文物鉴赏家。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,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,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。 
李瑞清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。其父李必昌,字慕莲,号益生,又称荣禄公,在湖南为官三十年,曾任长沙司马摄武陵县令,李瑞清从小在长沙生活,“少治《公羊》学,为文学司马迁、范蔚宗,诗宗汉魏古直苍凉……”;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、道光时期著名书法家、鉴赏家兼收藏家,其叔祖李联琇(李宗瀚之子)是清咸丰年间进士、国子祭酒(当时的中央大学校长)、国史总纂,钟山山长。  
1891年,李瑞清在湖南参加乡试,因不合乡籍被注销。1893年回原籍参加江西乡试中举,1894年中进士(另说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),选为翰林院庶吉士。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,署江宁提学使,1905-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(现东南大学,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前身)监督,即校长,1906年正式上任。并一度被委任为江宁布政使、学部侍郎,官居二品。晚年寓沪。去世后,南高师校长江谦为褒扬李瑞清的功绩,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,建茅屋三间,取名梅庵,并悬柳诒徵手书李瑞清所定校训:“嚼得菜根,做得大事”。1920年在南京市病逝,葬于牛首山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表彰其办校功绩,特建亭于校园,曰“梅庵”。后来,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书画家、教育家,将其生前住过的“府前街”改名“梅庵路”( 今抚州区羊城路)。
     两江师范学堂应运而生于图强思变的清末中国。1901年,经刘坤一和张之洞联奏,清朝酝酿新学制,翌年颁布壬寅学制,再一年颁布癸卯学制,之后开始实施。此间前后,刘坤一、张之洞、魏光焘先后担任两江总督,基于落后的中国亟需培养近代人才,与东南名儒张謇、缪筱珊、罗振玉等人筹划“先办一大师范学堂,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”。1902年,新学承替,以哺育文明的师范学堂取代旧式江宁府学,在明朝-国子监旧址建立三江优级师范学堂,为“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嚆矢”,以两江三省之财力,由先后任学堂总稽查的缪荃孙、方履中、陈三立负责筹建。1903年9月,三江师范学堂正式成立,次年开学,学制分为一年最速成科、二年速成科、三年本科和四年高等师范本科。学科设有理化科、农学博物科、历史舆地科和手工图画科,讲授史地、文学、算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博物、生理、农学、图画、教育学等课程。杨觐圭、刘世珩、徐乃昌先后任学堂监督。“三江”出处,一曰禹分九州,“东南曰扬州”,“其川三江”,“三江”即寓“东南”之意;又曰两江总督府辖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,安徽曾属江南省,“三江”即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之简称。时学堂名称意义不清,因省界等诸多问题常生纠纷,遂于1906年易名两江师范学堂,生源同前,主要来自江南地区,即两江总督府所辖江苏(含上海)、安徽和江西三省。  
李瑞清上任后,提高师资水准,广延名师;团结同仁,大兴土木,广建校舍;改革学制,添置设备,增设科目,开办“公共科”、“分类科”;两江师范成东南一大学府。针对东南地区急需任课师资的实际,在学堂增设选科、补习科,附设中小学校。创办短期的留学预备学堂,输送了一批青年学生去美国深造。提倡国学、科学、艺术不遗余力。改博物科为农业博物科,购置农田耕牛供学生实习之用。亲赴东瀛,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。创设图画手工科,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,并亲自讲授国画课,增设音乐科,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。国画大师张大千、著名书法家胡小石、李仲乾、黄鸿图皆出门下。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,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。声誉卓著,学生成绩为江南各高校之冠。名师汇集,著名学者如王伯沆、柳诒徵、刘师培、夏敬观、姚明辉、雷恒、萧俊贤、钟钟山、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此。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专家,如生物学家秉志、教育学家廖世承、戏曲史家陈中凡、艺术教育家吕凤子。自勉“视教育若生命,学校若家庭,学生若子弟”,以“嚼得菜根,做得大事”为校训,“俭朴、勤奋、诚笃”为校风,倡导“匡时而振俗”,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“中国之培根、笛卡尔”,为近代南京大学大学品风之雏形。  
     1912年,两江师范学堂蒸蒸日上之时,辛亥革命爆发,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。离校时,见有些学生衣衫褴褛,生活贫困,心中十分痛苦,随即卖去自己的车马,将钱散发给贫穷的学生,两袖清风,飘然而去。战乱之中,两江师范陷于停办,直到1914年,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,1915年开学,才复续学;再后1921年改建国立东南大学,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,1949年易名南京大学,学脉循时承传。南京高师(今南京大学)校长江谦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,建茅屋三间,取名“梅庵”,以志怀念。梅庵处,以“梅庵琴派”闻名海内外。清廷逊位,李瑞清持清朝命臣忠节,坚不为民国任职,此后以遗老自居,自称清道人,久寓上海。一九二零年八月初一逝世,享年54岁。逝世后,挚友曾熙、弟子胡小石共理丧事,将其遗体葬于南京南郊牛首山梅岭罗汉泉,在墓旁植梅花300株,筑室数间,题名“玉梅花庵”,以志其号。

李瑞清书札欣赏《致小川书札》

李瑞清书札欣赏《致小川书札》

李瑞清书札欣赏《致小川书札》

李瑞清《致小川书札》

释文:小川先生阁下:久不相见,但有怀仰,顷何以自娱耶?有友人有书画求售,素闻公搜罗,嘱绍介左右,其人尚本分,不至过於虚索耳。阴雨苦闷,敬颂

起居多福
清道人顿首
去年曾求舍亲章用之谋馆一事,千乞留意,无任盼祷。

分享到 :
陈万里信札手迹
上一篇 2021-09-30
仲星火信札欣赏
2021-09-30 下一篇
相关推荐

田英章楷书欣赏《百家姓》

田英章楷书欣赏《百家姓》书法图片18张

陈国祥书法签名欣赏

陈国祥1955年出生,上海人。现为上海市文化生活技艺专修学校副校长、上海中华书画协会...

探索古典书法秘诀

古典书法,很多人尽其一生精力而无所成就,令人叹息。之所以劳而无功,关键在于不知运笔秘...

高剑父草书书法作品十幅

高剑父草书书法作品十幅高剑父(1879-1951),名仑,字剑父,广东番禺籍。曾师[...

洗心书法签名欣赏

洗心 新长征民族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常务主任、加拿大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

清皇十一子永瑆楷书《题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卷》

清皇十一子永瑆楷书《题葛长庚草书足轩铭卷》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成亲王的楷法笔画瘦硬[...

刘炳森隶书书法欣赏《游九华山记》

刘炳森隶书书法欣赏历代游记:李白《游九华山记》+柳宗元《钴鉧潭记》,隶书字帖图片7张...

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行书《秋兴赋》

近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行书欣赏《潘安秋兴赋》沈尹默与赵孟俯是同乡。近代中国最负盛名[...

书画名家印鉴选录康有为印鉴7枚

书画名家印鉴选录:康有为印鉴7枚

清代李鱓字画花果册页欣赏《复堂墨妙》

清代李鱓字画花果册页欣赏《复堂墨妙》,纸本设色八开,23.8×29.8cm...

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获奖作品60幅

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获奖作品欣赏,共计六十幅。许雄志吴行郑虎林张东明彭建[&hel...

清代翁同龢墨迹《除夕》3札

翁同龢(1830-1904),字叔平,号松禅,江苏常熟人,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、书...

毛泽东草书真迹《长恨歌》十页

毛泽东草书真迹白居易《长恨歌》,原件珍藏在中央档案馆。毛泽东手书《长恨歌》,竖式,[...

书法教程: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

“三希堂法帖”是怎么回事?“三希堂法帖”中有没有欧阳询的“九成宫醴泉铭”?&nbs[...

著名书法家杨再春书法春联欣赏

著名书法家杨再春五言书法春联欣赏杨再春1943年8月出生,字墨人,河北唐山人。原北[...

北魏书法欣赏《汝南王修治古塔铭》

北魏书法欣赏《汝南王修治古塔铭》,正光五年(公元524年),石高31厘米,宽47.5...

清代陆田书法拓片欣赏《登泰山诗刻》

清代陆田书法拓片欣赏《登泰山诗刻》陸田撰并書登泰山詩刻,草書原刻,泰安,未托裱,墨[...

郭畀书法欣赏《青玉荷盘诗》两位郭天锡

郭畀书法欣赏《青玉荷盘诗》,纸本纵29.3厘米横56.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[&h...

妙慈弘济大师一山一宁书法《唱和诗》

妙慈弘济大师一山一宁书法《唱和诗》一山一宁禅师(1247~1317),俗姓胡,号一[...

字帖下载丁永康《硬笔草字书写技法》

字帖下载:丁永康编写《硬笔草字书写技法》,金盾出版社,书法字帖图片90张。&nbs[...